今天我们来说说日本的抗震。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也经历过数次特大地震,而在如此的历史中日本的地震预测和建筑抗震技术也成为了世界先锋。整个日本社会也从灾难自救意识培养、日常演习和平日忧患意识的物资储备等方方面面提高了国民应对灾难的综合素质,避免因恐慌无序而造成更多的不必要损伤。
防灾意识
在日本的教育中,从幼儿园入学起就会普及各类灾害自救相关的知识,也会组织定期演练,熟悉附近的避难所等等。也时常会有志愿者或消防厅工作人员在街头进行灾难知识普及宣讲,还有地震体验车等项目可以模拟地震发生时的多级震感,社区内负责服务救助的岗位也会定期接受专业的培训再进行社区内的讲解宣传。
生活硬件措施
除了防灾意识的培养,日本在生活中各类硬件方面也是做的无微不至:
比如预测地震的警报会在每部手机、电视、收音机等媒体介质播报;坚固的桌子、地铁的椅子、小学生的书包都可以作为救生场所和道具、煤气等阀门如遇剧烈震动就会自动关闭;高层建筑则会在突出的阳台中间地面设置折叠救生梯和外部逃生通道,与邻居的隔板也可以在危急时刻进行突破以便逃生。而除了上述两点以外,最大的安全感还是来自于过硬的房屋的建造和抗震技术,法律方面也硬性规定了建筑行业整体的抗震标准:
日本于1981年6月1日改定了”建筑基准法(新耐震基准)”,为原有的建筑抗震基础上加入了新基准。在日本,建筑物的抗震标准已提高为7级地震也不会倒塌,尤其商务楼,更被要求能够抵抗8级以上地震,并且使用期限超过100年。也就是说,无论任何建筑材质,在这之后按新耐震标准建造的建筑物都是可以抵抗地震的。
建造要求
日本的房屋按建造骨架也可分为三类:木造(多为一户建)、铁骨(轻钢结构)、铁筋(钢筋混凝土/RC);无论是地基设计、材料研发还是房屋结构上,无处不存在着以人为本的防灾理念和同样坚实的过硬技术。而三种建造方式抗震性都很优秀,除木造外的两种基本都应用于高层建筑(两层及以上)。
建造
抗震要求
主要有以下图示三种方式:
分别为:
【免震】在建筑底部设置的装置将房屋与地面隔离开来且以反方向移动来抵消地震带来的左右摇摆力,也会应用在精密仪器或艺术品的保护;
【制震】在建筑内部加设的装置(阻尼器)反向摇晃吸收地震带来的摇晃,高层及超高建筑中心一般都会放置巨型阻尼器;
【耐震】加固房屋结构等提高房子本身的耐受等级,多应用于低层建筑中。
随着抗震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日本房屋的耐震率从2003年至2018年提升了 12%达到了87%。
综上所述,日本虽说地震多发,却也在灾难中发展出了日益完善的多面应对措施,在这方面也有很多值得世界各国学习的先进技术。文末小视频展示了日本轻钢结构房屋建筑的过程,感兴趣的话就戳开了解一下吧~
企服快车移民
以摆渡者角色,助力美好生活!
长按关注【企服快车移民】
以摆渡者角色,助力美好生活
戳“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